約農憶往
- 點閱:7249
曾校長簡介
曾約農先生,本校首任校長,湖南湘鄉人,清末名臣曾國藩嫡系曾孫。生於清光緒十九年農曆十月十七日。自幼博通經史,卓爾不群。弱冠考取第一屆庚子賠款赴英留學,在倫敦大學攻讀礦冶。民國五年畢業後,旋入劍橋皇家礦冶學院研究,歸國後創辦藝芳女校於長沙。抗戰勝利後,創辦湖南克強學院。卅八年避難香港,不久後抵台擔任台灣大學教授。四十四年三月廿六日,本校董事會一致通過選聘曾先生擔任首任校長,並於四月廿一日開始接事。七十五年十二月卅一日,因多種老人病併發,逝世於台北榮民總醫院,享壽九十五歲。
曾校長接獲聘書之時,即致函杭董事長,縷陳其對此一大學的構想。他認為大學主要的目的,在於保存與培養文化,因此課程之選訂,務使能建立一種包括古風之文化環境,再進一步地溝通東西、古今文化。其次,基督教育與其他性質之訓練皆有賴知識與經驗,因此教職員生必須維持高度標準,校內團體生活應受基督教條管制,以及學校當局應與政府合作。最後,並提出關於行政方面的諸項指導原則。凡此,均獲董事會的支持與嘉許。勞作教育和通才教育兩項制度,最能表現東海的建校理想與曾校長的貢獻。
曾校長與勞作教育制
在勞作制度方面,曾校長以身作則,與學生共同參與,並撰文表明勞作與傳統儒家精神間的關係,奠下勞作制度的哲學基礎。通才教育,更為中國教育制度革新之一種試探,曾校長對此教育方式之哲學觀念,明顯地表達在「宏通教育淺釋」一文中。他認為「課程之問題小,哲學之問題大,心理之問題尤大。」宏通教育,若論方法則重理性主義 (rationalism) ,若論宗旨則重人文主義 (humanism)。因而強調「宏則無所不包,通則無所不達」的「求真之學」--「大學教育,當以求真為前提。既窺其全,復扼其要。得全則宏,扼要則通。既宏且通,教育以成。」由此可知,東海教育精神的奠立,端賴曾校長之垂規立範。
曾校長掌領東海二年,受師生愛戴的程度,實屬罕見,對學生而言,曾校長生活、處事的點滴,才是深深感動他們,進而激勵自己改造自己者。例如,他素性節檢,平常總是一襲長衫,遇有典禮,則加馬褂;他不穿西裝,偶而到美國開會,也是如此。曾校長有語言天才,國語講得很標準,也會說廣東話;他英文造詣深,英語極流利,出語優美典雅,每逢重要宣示,在中文闡述之後,往往即席譯作英語,以使在場的外籍教師瞭解。董事會所訂東海校長薪水相當高,曾校長不肯接受,後來還是照他的意思降低了。他替東海大學請教員,總是先拜訪後送聘書,要真正做到「尊師重道」。他為了處理公事或草擬方案,往往忙到午夜十二點後,有時更晚至一兩點。
曾校長留別東海
四十六年七月卅一日,曾校長任期屆滿退休,全校學生盡力慰留,甚至有絕食、靜坐抗議之舉;經曾校長再三勸勉,學生們才無奈地服從董事會的決議。董事會為感謝曾校長開創奠基之功,特聘為終身榮譽校長。臨別前,曾校長賦有「留別東海」一詩抒懷:
兩載桃畦手自栽 橫渠孤負叩鐘來
武城弦誦慚宗緒 沂水風雩愜素懷
借得寒鶴耽落拓 非關雞肋委塵埃
相期東海鯨吹浪 一為中原洗劫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