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展望
- 點閱:11248
本校的使命為實踐求真、篤信、力行的精神,研發促進社會進步的知識與科技,培育專業、宏通、多元、開創的東海人。據此,如圖1-1所示,106-110學年度間本校的發展願景為成為一所具有深厚博雅底蘊的創新卓越大學,校園溫馨友善,學習主動多元。在此願景的指引下,本校以三個目標作為努力的方向。此三個目標分別為:一、成為全人教育的典範大學;二、成為創新人才養成的新創大學;三、成為具國際化的卓越大學。
圖1-1 本校的發展目標及發展策略
做為全人教育的典範大學,本校希望結合數位科技與跨域整合的發展趨勢,在承繼優質校園環境特色與博雅精神的基礎上,培育學生發展專業知識,亦兼顧人文與美感的養成,期能培育學生尊重生命與關懷環境,具備服務精神與公民責任;作為創新人才養成的新創大學,本校未來將建構一個健全的新創生態系統(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以使學生在創新與新創(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E)的思維與精神上,發展主動學習的能力,訓練溝通、思辨、與問題的解決,持續發展開創、實踐、與團隊合作的能力;作為國際化的卓越大學,本校希望成為東西交流的平台,透過師資國際化、生源國際化,以及各種國際間的交流活動,使不論本地生或外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能夠融入多元文化,發展全球視野,以成為世界公民為目標。
為達到本校的發展目標,本校擬定四大發展策略(專業宏通、創新研究、接軌國際、智慧校務),並透過六個發展構面(基礎與專業、品格與領導、研究與發展、國際鏈結、優質環境、高效經營),擬定並統整教學與行政單位的行動與計畫,如圖1-2所示。
圖1-2 六大發展構面策略面向與主要策略之對應
其中,研究與發展構面聚焦在特色強化、社會影響。實踐重點為建立與強化本校特色研究之研究能量與產出,同時,亦將發展與實驗新的教育與學習模式、建立新創生態系統,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象與重要議題,引發學生自主式的跨域學習與專案實作,除在新創生態系統中達到創新創業無縫接軌外,亦與社區、產業連結,發揮社會影響力。本構面包括五個策略面向,包括學術網絡連結、聚集創研能量、教師學術評量、建置新創生態系統、與連結產業網絡,各面向的主軸與規劃分述如下:
- 學術網絡面向:發展主軸為學術網絡與交流平台的建立,目的在統整並強化本校國內外學術網絡關係,以提升全校研究能量與產出。主要推動將從國內外校友之學術網絡切入,透過共同研究、互訪、授課等,建立合作關係。
- 創研能量面向:發展主軸為四大永續、特色發展,以生態永續部分所強調的有機共生、文化永續所強調的活力創新與生活人文、經濟永續部分的平台經濟、智慧創新重點、以及社會永續之社區關懷與高齡福祉等為主題,透過校級研究中心運作之強化,建立永續特色研究之跨領域合作團隊,提升整合研究能量,並透過成果展的舉辦,提升學校社會聲望與知名度。
- 學術評量面向:推動重點在於重新檢視與設計本校獎勵制度,以達研發增能之效。具體作法包括盤點及分析全校各研究領域之優勢,並檢討教師研究相關獎勵辦法及配套措施,調整教師研究獎勵與提出評鑑制度2.0,激勵教師從事研究。同時,亦將研擬專案研究員聘任辦法、從整體學校發展,檢討新聘教師聘任制度等。
- 新創生態面向:以跨系學習與創新創業為主軸,將發展議題導向、共學共創的創新學習模式,並發展與建置跨系所與跨領域學習機制與環境,同時推動雲端創新創業平台,引入外部廠商,共同推動特色研發與創新創業。
- 產業網絡面向:推動重點在於建立產業連結,催生本校衍生企業。除強化本校育成中心之設施與運作機制外,將著重在強化產學聯盟網絡,連結外部資源網絡,強化校內師生與產業之連結,拓展產業服務團隊與平台,推動東協法律研究中心之成立,加速孵化1-2家衍生公司等。
本校使命
實踐求真、篤信、力行的精神,研發促使社會進步的科技與知識,培育專業、宏通、多元、開創的東海人
本校願景
一所具有深厚博雅底蘊的創新卓越大學,
校園溫馨友善,學習 主動多元
本校目標
(一)成為全人教育的典範大學
(二)成為創新人才養成的新創大學
(三)成為具國際化的卓越大學
106-110學年度校務發展六大面向
(一)基礎與專業 (基礎知識、跨域學習)
|
(二)品格與領導 (世界公民、僕人領袖)
|
(三)研究與發展 (特色強化、社會影響)
|
(四)國際鏈結 (多元學生、全球教師)
|
(五)優質環境 (友善環境、永續校園)
|
(六)高效經營 (精實管理、永續經營)
|
更新日期:2019年5月(研究發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