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度第一學期紅土學院期末成果分享會 圓滿成功
紅土學院以「農魂」為磐石,輔以人文社會藝術的學校特色,培養農育(東海假日農學堂農學知識)、食育(綠領袖食農教案開發)及文化素養實作兼備的學生。而教學設計則以食農教育為主軸,其中農育課程如「友善農作基礎與進階課程」,包括:堆肥製作、病蟲害管理、蔬菜育苗與栽培等;其農務課堂的架構,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訓練學生畢業後可以在永續農業領域中發展與接軌。食育課程則如「食農教育微學分工作坊」,本工作坊囊括食農教育歷程與演變、食品安全與產銷履歷設概念、剩食料理製作、農場手作隧道式網室及自然醫學與營養……等等,同時要進行農場實踐學習服務。一個課程所連結的關係讓學生思考不只局限於個人健康,還包括社會經濟、財物、政治等環繞農業和實際營養的議題。
紅土學院教學課程經營架構
紅土學院─食農教育教學設計核心
紅土學院計畫辦公室於107年1月11日辦理106學年度第一學期的課程期末成果分享會,共有25名師生參與交流。本學期共有六門專業課程,包括:中文系「兒童文學」、歷史系「中國庶民生活史」、社會系「居住與城市研究」、教研所「教育行政研究」、工設系「綠色設計概論」及通識中心「友善農作入門基礎(蔬菜類)」課程及六門工作坊。其中,中文系許建崑老師分享所授之兒童文學課程導入東海農場實作場域活動以及「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的連結共構,導引學生共同體驗,了解食農教育的意義之外,還能夠嘗試分析綠繪本教學與設計,進一步建構繪本與孩童的關係,提供未來繪本教育推廣訴說環境關懷、人文情感上能有更豐沛的量能與價值。
中文系許建崑老師─兒童文學課程教學心得分享
由歷史系翁育瑄老師所授之中國庶民生活史,主要嘗試以「古代食譜之現代化」為學期主題,冀望透過傳統文獻所載之食品加工法,以現代工法重現,同時也鼓勵同學們走出教室,並結合實作,了解社區中相關「食」行業的發展概況,對照古今加工法,由此對古人的智慧有更深刻的認識。參與課程的陳同學分享:「於本課程中體驗了不同以往的學習歷程。有別於之前任課教師單向講授之傳統授課方式,實作的過程中讓同學不但有了參與感,也能夠將歷史的東西賦予現代化的面貌。
歷史系翁育瑄老師─中國庶民生活史學生實作心得分享
另外,社會系張峯碩老師所授之「居住與城市研究」課程於這學期嘗試與校外廠商(黑皮泥思)合作共同討論設計與農業相關的問卷,實際到向上市場、火車站等地做隨機問卷訪談,收集問卷樣本,透過電腦軟體列出統計和文獻來分析資料,產出有機農產品的消費行為等研究成果做成刊物,同時設計字卡與社區民眾分享其研究成果,獲得社會民眾正向肯定與支持。工設系柯耀宗老師所授之「綠色設計概論」,除了基本的綠色設計理論教學外,並搭配「工設天空農場」做為農作體驗實作的場域,引導學生進行實際的體驗農作的過程,思考及創造適用於綠色農場的各項植栽種植及相關產品設計,並使其能讓更多不同族群,能不受時間及地點限制,亦能在自己的住所或社區內共同參與綠色農作,共構城市農園的目標。友善農作入門基礎課程由農試所王如玉老師所授,強化與東海大學生態農場連結,提供修課同學學習搭建隧道式網式、種植短期作物及了解溫室種植作物等,課程安排上除了一般農作知識系統導入外,更能夠讓學生們於農場做研習,發揮跨領域學習專長,提出不同面向的看法,藉由提問、思考與相互討論,發展多元共構機會。
紅土學院共同主持人勉勵與建議
紅土學院計畫共同主持人林良恭教務長鼓勵教師們活化教學法與教材,提升以食農教育為主軸的教學模式,強化與校內實作場域-東海生態農場運用,積極向外連結社區與外部單位,發揮師生於社會服務的可能性與量能。同時也歡迎東海人文社會科學院或其他領域有興趣的教師一同加入紅土學院的行列,對於本計畫課程有興趣或是新創課程設計實作體驗有感的夥伴們,歡迎一起交流與討論!
【相關資訊如下】
紅土學院官網:http://redland.thu.edu.tw/v2/about/
東海生態農場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hufarm2014/
紅土學院計畫承辦人:04-23590121轉28619 黃小姐
紅土學院計畫信箱:book810113@th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