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系於109年12月12日舉辦社會學一日營,邀請來自全國各校的高中生共同參與一日的社會學課程,由系上老師帶領同學一同了解社會學內容。
劉正老師介紹社會學是什麼,社會學能幫助我們什麼
首先由劉正老師介紹社會學是和「人與社會」有關的科學,以「人與社會」為研究中心的科學,劉老師認為,社會學想要培養能關懷社會、服務社會與深耕社會的人才。學習社會學要用眼睛觀察,用頭腦思考,針對事件能夠清楚說出道理,並且能腳踏實地與人共同合作。當然,最重要的是,學習者要有一顆溫暖而關懷社會的心。
陳逸淳老師介紹藝術社會學,社會學怎麼看藝術
第二堂課為陳逸淳老師和同學討論社會學怎麼思考日常生活中的藝術與觀看的視角。逸淳老師認為,過去我們總是問「什麼」是藝術?這樣的問法困難在於,藝術有「本質」嗎?如果藝術沒有本質,那麼藝術的價值就是來自於「社會」,所謂的藝術品,不見得有共同的特質,可能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認定方式。「藝術」應該是一個「開放的概念」(OPEN CONCEPT)隨時都有不同的解釋。「藝術世界」指的是:包括藝術家、藝評家、美術史家、美術館長、畫廊負責人、觀眾和其他藝術相關人員所組成的世界。
楊友仁老師介紹音樂社會學
第三堂楊友仁老師介紹搖滾樂社會學,友仁老師認為音樂本身就是一種流動的建築,音樂代表著市民身影與生活空間的展演與再現,透過音樂的表現與演繹展現出政治美學或藝術政治化的意涵。音樂是一種制度化的調性系統,可以做為各種自我技術的展演、文化生產的中介(媒介)、敘事、商品或是的社會行動的展現等形式。
許甘霖老師介紹社會與團結經濟(左)、參與學生提問(右)
第四堂許甘霖老師介紹「遇見另一種經濟、生活和工作」,許老師介紹主流經濟模式與社會與團結經濟的差別,許老師以「七喜廚房」、「木匠的家公益二手店」為例說明,甘霖老師認為,若希望知識可以實踐,並在成就自我實踐的同時貢獻社會,新興的社會與團結經濟部門提供一種安身立命的可能。目前社會系畢業的系友建立的社會團結與經濟實踐的場域,如:「上下游新聞市集」、「生態綠公平貿易咖啡」、「陽光伏特家」等等。許老師補充,在日常生活中愈能勇於思考客觀社會條件對個人的侷限,勇敢質疑理所當然,想像一種較不完美的替代秩序(或複數秩序)是可能的,而且願意在改變社會的同時進行自我完備與改善,在成就自己的同時,能做出對社會有益的事,都是適合讀社會科學的潛在能力。
參與教師與同學合影
最後由劉正老師、楊友仁老師、許甘霖老師與陳逸淳老師共同和參與一日營的學生進行討論與分享,學生熱切地討論自己的觀察與生活所思,也針對老師們指出的問題進行回應與思考,透過此一日營的互動,不只可以比對在學校所學的知識,也透過互相討論的腦力激盪,迸發出學習社會科學的火花。